認識REAL
從一把鎖開始:創辦人何義輝的堅持與遠見
在台灣,提到鎖具,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或許是國外品牌,然而鮮少人知道,台灣其實也有一群默默深耕、以誠信和技術立足國際舞台的鎖具職人與企業。而寬豐,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名字。
紮根土地,守護安全
寬豐工業的創辦人、同時也是台灣鎖業暨五金發展協會創會會長——何義輝先生,從小生長在陽明山,家中務農種橘子。那片山林與農地,不僅養育了他,也塑造了他做人做事的韌性與踏實。長年與土地為伍,讓他深知「根」的重要:土壤不厚實,果樹便無法結果;人若心術不正,事業終究無法長久。
這樣的信念,孕育了他對土地與鄉土產業深厚的情感,也深深影響了他後來的創業之路。多年後回憶起來,他總說:「農夫是最懂得循序漸進的人,急不得,也拖不得。做鎖,也一樣。」
年輕時期的何義輝先生,在陽明山勤作農事,這份韌性成為寬豐創業的根。
一次小小的不便,成就改變的起點、一生的使命
寬豐的起點,源自一次再平凡不過的生活插曲。年輕時的何創辦人,一次因身體不適急著回家休息,卻發現身上的三把鎖匙竟無一把打得開家門。站在門前的他,額上汗水不停滴落,心中思緒卻愈發清晰:一把鎖,看似小物,背後卻牽動著無數人的日常便利與安全。一旦失靈,將帶來多少不便與焦慮?
那一刻,他心中萌生了與其說是念頭,不如說是一種使命感 —— 打造一把真正安全、值得信任的好鎖,守護人們的生活,減少不必要的煩憂與風險。
逆境中堅持,從賣地換技術,到擂台證明品質
然而,要造出「全世界打不開」的鎖,談何容易?
在草創時期,他把多年來辛苦累積的積蓄全數投入產品研發,甚至不惜抵押祖產土地來換取資金。有人私下笑他傻:花幾百幾千萬只為研究一把鎖,不如拿去買地、蓋房,來得實際又穩賺不賠。
但他總說,土地若炒作終會用盡,唯有技術和信譽,才是傳承百年的根本。
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紙上談兵,所設計的產品是真正經得起考驗的,他背起樣品、親自遠赴美國芝加哥,參加國際開鎖擂台賽,做最後一搏。他當場把 5000 美元現金擺在桌上,面對全場世界級鎖匠大聲宣告:「誰能當場打開這把鎖,這筆錢就是你的!」
這場賭注是孤注一擲,也是對自我技術的極限驗證。三天的比拼下來,光是旅費與費用就花了台幣七十多萬元,對當時資金捉襟見肘的他而言,幾乎是最後一筆籌碼。但結果證明了他的堅持是對的:沒有人能打開這把鎖。
這場背水一戰,不只換來滿場的掌聲,更換來了海外客戶的信任與首筆大訂單,從此,「寬豐」三個字,第一次在國際市場上,穩穩地立下了一根不會動搖的樁腳。
立足台灣,行銷全球;一步一腳印,走向世界
打擂台之後,寬豐沒有止步。憑著這股職人精神與台灣人的韌性,何創辦人帶領團隊從小工廠起家,陸續拓展產線、研發新鎖型,逐步擴大外銷市場。
當時國內鎖具市場還在模仿、低價競爭,寬豐卻選擇走一條最不容易的路——堅持自主開發、注重細節、不打價格戰。
也正因如此,寬豐的鎖不僅通過了歐規、美規等國際嚴格認證,更成為高鐵、北捷、台船、長榮等知名企業指定合作品牌,走進大樓門禁、貨櫃碼頭,甚至是市民每天使用的微笑單車 U-BIKE 智慧鎖。
一把鎖,背後是一份責任
何創辦人常說:「鎖代表的是保安,國家有軍隊守邊境,社區有警察維護治安,而日常的門鎖,就是老百姓家的第一道防線。」
也因此,他從不把做鎖當成單純的生意,而是看成一種社會責任。每一道工序、每一顆零件,都要經得起時間考驗,也承載著使用者對安全與便利的依賴。
即便在中國製造以低價競爭的浪潮中,他依然堅守原則:「我們賣的是價值,不是價格。寬豐的鎖,要對得起每一份信任。」
推動協會發展,為產業發聲
除了專注經營寬豐,何創辦人的眼界始終放得更遠。他深知,一家企業若要長久,不能只是單打獨鬥,整個產業更需要共同成長。
台灣鎖業長年以品質與工藝立足國際市場,出口成績亮眼,然而在制度與標準上卻始終缺乏自有規範,每當談起這件事,何創辦人總是語重心長地說:
「我們的鎖能通過歐規、美規,但台灣到現在還沒有完整的本土認證與標準,連政府都得參考歐規來制定,這很可惜。」
正因如此,他親自號召同業,推動成立台灣鎖業暨五金發展協會,期盼凝聚產業力量,從根本推動鎖匠證照制度、產品標準化與技術規範,替台灣鎖業打造更堅實的制度基礎。他深信,唯有如此,台灣鎖具不僅能在國際市場維持競爭力,更能在本土紮根,成為世界認可、值得信賴的代名詞。
即使在卸任會長、轉任榮譽理事長後,他依然不忘叮嚀協會持續推動這條路。他期望有一天,當世界談起安全鎖,會想起的不僅僅是台灣的代工實力,更是台灣自主訂定標準、引領國際潮流的技術能力。
這份無私奉獻與遠見,不僅證明了他對產業的使命感,更印證了那句話:高度,決定了態度。